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文明创建 -> 文化生活

春到许昌

  发布时间:2016-03-28 14:41:19


     许昌学院的樱花开了,周末看樱花去。

    这两天微信上都在疯传那漫天飞雪一般的校园樱花绽放的照片。

    碧绿的河水自在的荡漾、轻轻的微风吹拂面颊,桃花、梨花和迎春花她们似乎看   周六下午四点,我想开车带母亲去学院看樱花。

    小妹说看花人太多,路都堵了,你不如让咱妈开着电三轮带你去看呢。

    七十多的老母亲热情极高,因为风大,母亲穿上花棉袄,带上小礼帽,让我稳稳地坐在小三轮的后座上,我们这个两人观光团就出发了。

    看着母亲红花棉袄配着白色礼帽,这样极富创意的混搭,好像个时髦东洋老太。小时候,我会羞于这样跟母亲出门的,现在,顺着老太太,她开心就好。

    那个拼命在女儿面前刷存在感的母亲,我要积极配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

    我笑着对母亲说,妈妈,你打扮的像个日本老太太,是要带我去日本看樱花吗?

    老太太并不理会,碰见街坊邻居大声说,俺娘俩去看樱花哩!边说边开足马力前进。

    我们沿东城区新兴路北上学院路,一路向东、向北,随便的一条道路都美得让人目不暇接。路旁的垂柳美得有些肆无忌惮,在风里随意摆弄着她曼妙的身姿,让我反复赞叹好一幅染柳烟浓的如画江南!

    碧绿的河水自在的荡漾、轻轻的微风吹拂面颊,桃花、梨花和迎春花她们似乎看 出我们去看樱花的企图,连天成片的热情绽放,真想停下细细分辨那些“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桃花,无奈母亲开得太快,只得挥手与她们在春风里告别,奔向学院那条“一夜春风来,漫天作飞雪”的樱花大道。

    受到一路美景的鼓舞和感染,五十岁的我,像个小姑娘似的,搂紧母亲的腰,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后背上,七十多的老母亲带着她五十的小女儿开心的疾驰在学院路上,奔跑在春风里,我们----要去看樱花啦!

    耳畔闪过一句诗:花开时节动京城!哦,那是诗人在说古代京城牡丹花开的盛况。

    我不是诗人。但此刻我就像一个开心任性的小姑娘,让妈妈带我去看家乡许昌的樱花开放,沐在春风里,暖在母亲旁,笑从双脸生,一切都那么简单自然,美好惬意。

    着实,小城醒了,春到许昌了,单单是樱花开放,就点燃了每个许昌人啊,朋友、情侣、夫妻、或是全家,都在度周末、赏美景、发照片。

     已建成的五湖四海,已治理整修的三条大河,已贯通全城水系美景,我们要慢慢看、细细品,用心感受。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仓促可不行,那是怕春天走远啊。

    我们母女算不上疯狂吧,我们只是要去大学校园看樱花。

    毕竟是三十年后回母校,坐在小三轮上,母亲戴着礼帽,我应该隆重的穿件旗袍,这样我们才能算上奇葩啊,才好“亭亭玉立”樱花树下啊。

    顾不上那么多了,我们就这样来了。我牵着母亲的手就盘桓流连在樱花树下了。那一大片樱花洁白、纯净,美的仿佛要把人的心都捧出来擦亮。

    那一树树的花开张开臂膀拥抱我们了,无需美颜,无需修图,母亲脸上的褶皱,在樱花树下,那么明媚灿烂,我也好像回到了儿时跟着母亲在运河边洗衣、嘻戏的快乐时光,仿佛又找回了那份实实在在的乡音、乡情和乡愁!

   三月十九日下午,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开着三轮带着女儿赏花了,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份属于我们许昌女儿在春天里的快乐和幸福。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有目共睹。曹丞相府磅礴大气、春秋楼蔚为壮观、许由寨久远、华佗墓神秘,西湖徘徊明月照、灞陵伤别柳色新!

    作为许昌人每每为此而自豪。

  近两年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城市之美还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气象万千的战略大手笔和巧夺天工的细节设计完美结合,彰显出这个城市的品质和情怀。

    经济快速发展之后,给全市人民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一个更加有品位的城市,一份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建成森林城市和宜居城市,也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春到许昌,这座历史古城正在焕发着青春活力!

     二月份,市政协会的实地观摩调研,我对水系工程规模之大和建设速度之快感慨。

    春风三月,“杏花吹满头”,半日樱花游,发自心底的想喊出一句:美哉,许昌!

    芳菲四月,尖尖小荷,初露水面。

    明媚五月,水面清圆,一一风荷擎举。

    骄阳六月,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给人无限遐想....

    这一切,会让莲城许昌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今后,我还要坐小三轮、骑小绿车、坐小游船,陪着母亲细心看尽许昌春色!

责任编辑:赵延    


关闭窗口

地址:许昌市前进路中段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29115  
您是第 59597422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