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是公平的化身,正义的使者,法官这一职业在当今法治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当前的新形势、新常态下,对基层法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是每个从事法官职业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经得起人民和历史考验的法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廉洁底线。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旗帜,是行动的指南,是前进的路标,更是法官职业的基石。首先要加强学习。当前,法官承担着处理、决断社会各种纷争的历史重任,是捍卫文明和传播文明的使者,公平正义的化身,良知的守护神。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时刻忠于职守,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更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广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因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适应法官的职业要求。司法理念的更新,法律法规的健全,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向法官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学习是法官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钻研学习政治理论和审判业务的同时,更要主动接受警示教育学习,注重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经常为自己敲响警钟,真正以学习补足信念之“钙”、筑牢精神之“魂”。其次要有价值追求。坚持以“静”修德,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为民;坚持以“俭”修德,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绝不铺张浪费单位“一分钱”、“一张纸”;坚持以“廉”修德,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规规矩矩办案,绝不“吃、拿、卡、要”;坚持以“省”修德,把自省全面运用于道德修养、政治修养、工作反思等方方面面,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要有公正之心。我们手中掌握和行使着审判权, “用权”必须守住“法治”底线,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行使执法司法权的生命线。我们要始终保持“严格之心”,任何时候都依法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同案同法、同事同法、同法同人,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比较关注的案件,一定要严格尺度、依法办理,绝不能松软无力、区别对待;始终保持“公道之心”,任何时候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严格按照法规程序办案,不给案件留下“瑕疵”,不给当事人留下“把柄”;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敬畏权力,敬畏法律,做到用权有戒、用权有止。
二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一要加强修养。近期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可谓是办案麻烦不断,过程曲折艰难,为我们展现了基层法官办案路难行,想方设法终获百姓心的完美乐章,剧中的主人公法官王德忠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了一个“为谁执法”的根本性问题。“独立、廉洁和担当”是人民法官的基本价值,如何处理好执法办案过程中实体与程序、被动与主动之间的矛盾,实现感性与知性、情与法的有机统一,王德忠形象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他对法律的崇尚,对乡亲们发自肺腑的关心,和对荷塘镇深沉的爱,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伟大基层法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法官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得失问题,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对待工作和事业要不骄不躁,循序渐进,始终立足本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保持平衡、平和、健康的心态,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察民情、问民苦、便民诉、解民忧、顺民意、暖民心。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二要提高素质。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求。法律是法官审判案件的工具,作为法官,要想妥善、公正地审理好每起案件,就必须熟悉这件工具的构成原理、功能、使用方法,只有具备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丰富的综合知识和高超的审判技能,才能对案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裁决。我们要对法理进行深刻地研究、透彻地了解,对法律进行反复学习,全面领会,只有这样,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此外,我们还要对法律、法规之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法官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掌握这门科学,法官必须博学,如果法官只知法律,而对同审判工作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或一无所知,也是难以妥善、及时、公正地审理、裁判案件。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司法实践中,为司法实践服务,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和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要树立形象。在审判工作中,法官应当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开庭、外出执行公务、还是平常在办公室办公,法官都要仪表端庄,语言文明、规范,举止大方,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沉着镇静,处变不惊,进退有度,力戒轻浮、粗俗、争吵、斗殴、慌乱、发脾气、耍威风。首先,执法要文明。执法文明是法官文明形象的核心。法官无论是接待当事人,还是主持庭审,都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要热情周到,细心耐心,依法办事,绝不能冷漠、生硬、蛮横、推诿,更不能随意执法、胡乱执法。其次,举止要文明。法官应保持既庄重又不失情趣、既严肃又不失和蔼的举止,能够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增强对追寻公正与正义的信心。再次,语言要文明。法官对待当事人要言辞恳切、循循善诱,而不能故作深沉,或高人一等,更不能言语粗俗。这样才能使当事人敞开胸怀,敢于、乐于和法官作内心深处的沟通,使法官真正找到纠纷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及时解决纠纷。
三要坚守廉洁底线。
近年来,不少法官经受不住诱惑,滥用了手中的权利,玷污了法院的形象,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要认真从中汲取教训,慎用手中权力,算好人生中的“政治帐、亲情帐、自由帐”,提高自身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坚持把个人干净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常思严之益,常念纵之害,讲规矩,守禁令,把住界限,守住底线,不碰红线,不逾底线,认真学习“两规一条例”,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格守“六慎”:慎始,警惕“第一次”,莫将偶尔变成习惯;慎独,人前和人后一个样,有监督和无监督一个样,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一个样;慎权,正确运用权力,任何时间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慎好,管住“小爱好”、“小兴趣”,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慎友,慎交友,交挚友、交诤友,自觉净化社会圈、生活圈、朋友圈。慎微,谨防积少成多。有的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还有的认为别人恣意腐败尚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他们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又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跌入腐败的深渊。要在“慎微”上下功夫,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慎终,谨防操守不保。善始不易,善终更难。要做到善始善终,始终如一,要防止灰暗心理的滋生。从一些法官由红变黑的蜕变过程中来看,堕落无不起始于心理的失落、失衡、失制。其一是吃亏、补偿心理。盲目地同大款、大腕攀比,攀出了“羞涩”感,比出了“吃亏”感,继而攀出了补偿心理。其二是及时行乐心理。在酒绿灯红面前,一些干警心花、头晕、目眩,对奢糜的生活由向往到痴迷,热衷于吃喝玩乐,“潇洒”掉了自己的节操。其三是侥幸、冒险心理。自以为手段高明,无人知晓,到头来,伸手必被捉,赔进了自己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