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一过,就进入三伏天,天气越发热了。空调、电扇可足劲开,倒也能忍受。
前天晚上九点多,小区突然停电,屋内顿时变得像蒸笼。我匆忙逃离,直奔小区中心的广场,几个经常一起跳广场舞的好姐妹都不约而同都出来找清凉了,一群广场舞大妈们又在一起夜话纳凉了。
虽然头顶明月妩媚相照,地上依然火热蒸腾,没有一丝清风拂来。我们干脆“更上一层楼”,拾级而上,到了小区南边土山上的亭子里闲坐。
还好,有俩姐妹带了扇子出来,两把扇子轮流在几个女人的手中传递着,飘来丝丝凉风,女人的欢声笑语,惊的天边的星星一闪一闪,害羞的想躲回云层。
年轻的小美穿着丝绸睡衣,轻绾发髻,轻摇一把绢扇,婉约雅致,月光下美极啦。一下子就想起“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眼前美好的画面真的有几分“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意境。
月光依然皎洁,星星一样闪耀。
有多少年,多少个夏夜,我都没有像今晚这样,悠闲的摇着蒲扇,出来欣赏溶溶的夜色,仰望头顶星空了。
眼前的一把扇子,打开了思绪的大门。
女儿小时,炎热夏夜,哭闹着不肯入睡,我总是抱着她在月光下徘徊、手里摇着蒲扇为她驱蚊纳凉,轻吟着一首首动人的小诗哄她入睡。有天晚上,牙牙学语的女儿看见满天星斗,背出“一颗星、孤零零,满天星、亮晶晶”的儿歌,小妹白天刚给她读了几遍,一岁大的孩子也学会了“触景生情”,有星星的夜空对孩子是最好的启蒙。
再早些,我小时候,有星星的夏夜里,我和弟弟妹妹围坐在母亲身边,听她给我们讲牵牛织女星的故事。。。。母亲手里摇着的依然是一把蒲扇。
至今,我的老母整天手不离扇,冬天煽火,夏日煽风。一入夏,便手握蒲扇坐在门前河堤上,摇动的清风也为坐在轮椅上的父亲送去清凉。一把蒲扇,就抵挡了一个夏天的炎炎酷暑。
夏日里的一把蒲扇摇动着我们多少快乐的记忆啊.....
小时候,家里有一张竹床,每到暑假,我们姐妹三个就争着挤在小竹床上玩耍、午睡,天太热,每人手里一把扇子,漂亮娇气的大妹手里是一把绘有嫦娥奔月的绢扇,人也娇若仙女。我和小妹都大大咧咧,手里就是把大蒲扇,摇的呼呼生风。
床上太挤,我总是让两个小妹站在地上轮流给我煽扇子,谁煽的时间长,奖励五分钱,买一个大冰棒,胜出的常常是卖力的小妹。听见冰棒的叫卖声,她就会冲出家门,追好远买个冰棒,然后我们三个你一口我一口的分享。有时,还会为谁多吃了一口,拿着蒲扇追打半天!
难得吃回西瓜,西瓜子一吐,就放在蒲扇上,拿到太阳底下晒干了嗑,也是难得的美味。
如今我们说起小时候竹床、蒲扇的故事,已经云淡风轻,但那份炎热和辛苦却变得那么甜蜜和美好!
老公也常常说起婆婆为他整夜煽蒲扇的往事。
婆婆家住县城西关桥头,八十年代初,家里没有电风扇。流火的七月,儿子要参加高考。没上过学、读过书的婆婆渴望儿子有出息、上大学,她能为儿子做的就是想办法让他晚上休息好、睡踏实。
傍晚,婆婆就会从河里拎上两桶凉水为桥面石板降温,晾干后铺上凉席,让儿子枕着河堤上的清风入睡!又怕儿子被蚊虫叮咬,婆婆就整夜拿着蒲扇驱赶蚊虫。
因为母亲和蒲扇的守护,儿子睡得安稳踏实。
儿子考试三天,母亲蒲扇摇了三个通宵!
如今,斯人已逝,蒲扇还在,夏日去了也会再来,而为儿子整夜摇蒲扇的母亲走了整整十六年!
每到夏夜停电,重又拿起蒲扇的老公总会想起母亲,会反复给我和女儿讲述母亲和蒲扇的往事,眼里的泪花在夏夜里闪闪发光!
我常常会想,身单力薄的婆婆该有一双多么有力的手臂啊!每夜的守候,都为儿子摇落满天星辰,如今她已化作天边最美的一个星辰!
有了电扇、空调,人们更愿意在室内避暑。河堤上纳凉、小桥上漫步、月光下听妈妈讲故事、一把蒲扇摇落满天星斗的夏夜走远了。那些场景画面都已成文学作品里表达乡愁的标志性符号,如今大部分夏夜,我们都是在有空调、电扇的房间,看着电视打发无聊的时光。
空调取代了蒲扇,但它无法取代手握蒲扇带来的自然清风和握在母亲手掌里的爱。
据说蒲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东晋名士谢安从广东带回内地,最初是士大夫们争相模仿,后迅速在各个阶层普及,蒲扇除了自身的实用性,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历史上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名士、隐者往往都是手握蒲扇、闲庭信步!
传承了千年的蒲扇,到我们这里就要日渐式微。我们丢开的不仅仅是一把蒲扇,还有心静自然凉的平和以及手握蒲扇的惬意。
放弃蒲扇的时候,等于放弃了一种天地大美的人生态度!一把小小蒲扇里也渗透着老庄的生活哲学!
每到夏日,每到忙时,我总是会想起蒲扇的种种美好,想提醒亲人朋友把行进的脚步、生活的节奏慢下来! 用一杯清茶、一本小书、一把蒲扇去消磨一个下午!
至少,酷暑难耐时,摇摇蒲扇,心里会凉爽许多,也轻松许多!因此会怀想夏日蒲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