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文明创建 -> 精神文明创建

坚守司法职业道德 做李庆军式好法官

发布时间:2019-09-30 10:36:15











    9月29日下午,许昌中院以会代训形式,召开全市法院学习李庆军先进事迹宣讲会市中院全体干警在市中院主会场参会,基层法院全体干警在分会场收听收看宣讲会。

    李庆军同志生前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二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干着他所热爱的审判工作,捍卫着法律的神圣,将法治的暖流汇入人心。他对群众有股亲劲,对工作有股韧劲,干事业有股拼劲,被同事称为“三不法官”,不向领导要待遇,不给同事朋友找麻烦,不向当事人伸手要好处。在李庆军被确诊为尿毒症的四年里,仍坚持工作,他的办案量在全庭名列前茅,让每一个案件经得起历史、法律和人民检验。在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所带的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个人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正如河南日报记者周青莎所说,从许多法官身上,她都看到李庆军的影子,也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他们肩扛天平,心系百姓,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绽放。用无私廉洁诠释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他们的使命,这,就是人民法官的初心。这不也是他们的忠诚、为民、廉洁、文明的职业道德操守吗?从事政法工作25年,他不贪图名利,坚守普通工作岗位,用点滴小事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被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评价为“是出彩河南人的代表,是新时代的好典型”,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

    宣讲会上,7名来自全市两级法院的青年干警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李庆军同志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和身边感人故事,饱含深情地进行宣讲。讲述了法院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决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抒发了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和自豪,以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真挚情怀,展现了新时代许昌法院干警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魏都区法院干警王艳洁说,“大道之行,一以贯之。对英雄最深沉的纪念,是创造新的辉煌;对楷模最真诚的赞美,是在挫折中坚守信仰;对榜样最崇高的致敬,是在平凡中熠熠闪光。”

    建安区法院干警陈研说,“李庆军离我们而去,但千千万万个法律人仍在坚守。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干警,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新时代的伟大使命。践行李庆军精神是最好的学习与担当,要像他那样,对审判事业无限忠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襄城县法院干警海淑娟说,“初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师的初心是为人师表,授业解惑;医生的初心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如果有人问我,法官的初心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公正!只有在法官身上,公正的法律才能衍生一份份明辨是非的法律文书,作出一次次惩恶扬善的正义宣判。”

    鄢陵县法院干警齐伟豪说,“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人故事,更是坚定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李庆军的出彩,为法治大厦垒上一块坚固的砖石,为社会和谐添上一抹温暖的色彩。他是层出不穷出彩河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伟大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传承。”

    禹州市法院干警吴鹏说,“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蓝图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时,精诚奋斗的正是法官队伍,他们用自己的气与力,来建设平安和谐的家园。当祖国法治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时,策马当先的正是法官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尝与试,去践行公正司法的誓言。”

    长葛市法院贾配婷说,“我看到过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赡养费时的老泪纵横!也看到过,一对起诉离婚的夫妇在握手言和时身边的小女孩擦去了腮边的泪水。这一幕幕缩影,更加让我们坚定心中的信念。让我们将金色的年华,融入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把铿锵的脚步,汇入构建和谐的征程;让我们把奉献和奋斗,镌刻进新一代青年法官最美好的芳华!”

    许昌中院干警姚永丽说,“既然选择了法院,为了信仰,就要心系百姓,让法律的春风吹遍社会的每个角落;既然选择了法官,为了信仰,就要忠诚担当,给当事人以公平和希望;既然选择了少审法官,为了信仰,就要刚柔并济,用情挽救每一个家庭!”

    “李庆军同志生前怀着对审判事业的忠诚担当、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业务水平为人民群众定分止争,他用生命诠释了‘人民法官’四个字的深刻内涵。全市法院干警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做,履职尽责、秉公执法,忠诚、为民、廉洁、文明、公平、公正司法,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讲会结束后,干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表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坚守司法职业道德,扎根岗位,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判执行事业中去。


关闭窗口

地址:许昌市前进路中段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29115  
您是第 59573815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