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在这个日子里被一次次重新想起。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四十多年了,雷锋,一个光辉的名字曾经激励了我们几代人。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地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渐行渐远。
有人在中小学做过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学生对着雷锋的画像表示出陌生,而对周杰伦等众多明星的照片确是十分熟悉。细思量,也难怪呀!六七十年代全民学雷锋,八九十年代集中学雷锋,而如今不敢上街学雷锋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些人也不无调侃的说。现实的尴尬也在拷问我们: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们又该如何纪念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 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淡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曾经,我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
雷锋帮老太太上火车的故事在我们60后人的心目中是再熟悉不过的,而如今,“八旬老翁摔倒路旁,多位围观者无一相扶”之类的新闻却屡见报端。某网站推出的“在街上看到老人出事你是否会去帮忙”的调查中,近七成网友将票投给了“不会,给自己添麻烦”。社会道德滑坡的隐忧逐渐凸显,雷锋精神也遭到质疑。面对如此境况,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难道逐利的商品社会就会天然排斥“大义”?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君不见,在美国、日本等国,企业号召员工学习雷锋精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著名的松下电器如此说道:“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而日本原田工业株式会社连续十年来号召员工发扬雷锋精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雷锋制度,把学雷锋与人事考核结合到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下,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雷锋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指南。
几乎所有的企业、机关、部队都在努力寻找雷锋式的人物,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仅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的最好,还会额外做许多。他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寻找借口,而会自加压力、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这也正是我们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必需的。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一个政府要想获得民心,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公务员。一个法院要赢得人民满意,更不能缺少雷锋式的法官。
“雷锋是道德的楷模,虽然他的生命很短暂,但他的精神却能长存。”全国政协委员、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编剧王兴东认为,雷锋精神体现在对党和国家无限热爱忠诚中,体现在像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都发光的爱岗敬业中,体现在“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的助人为乐中,体现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中……“这些加起来,就是成为一名讲文明、有教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精神。”王兴东委员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不知崇尚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在雷锋日益被人遗忘的今天,我们寻找雷锋,向他学习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付诸于行动,这不仅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更有益于自己。
虽然有人质疑“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虽然有许多80后、90后对“雷锋”的形象已日渐模糊,虽然我们有社会道德是否滑坡的隐忧,但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就在我们身边,义工和志愿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昨天,我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我欣喜的看到,我们一个不足70万的县级市就有3万名志愿者,从中小学生到靠工资生活的普通市民,再到知名的企业家,他们正通过进街道、进社区,发传单叫人文明出行,义务为社区打扫卫生,义务修理电器等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行为,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全社会,带动着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他们的行为也让我们更加相信,被美国《时代周刊》称赞的“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与我们相伴,温暖着你我,感动着这个世界。
我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精神,为的是弘扬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