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在启程的那一刻,甚至在之前都有一种激动和期盼在心头萦绕,经过一天半的路程,在看见矗立在道路边的血红党旗雕塑上“井冈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大家沸腾起来,眼睛纷纷转向窗外暴雨骤停后翠绿的山峦和迅移的云雾。这时我看见了或一簇簇,或一片片,或柔弱的一株,伸出浅褐色的圆锥形花穗的芦苇不断迎面而过,仿佛夹道举旗欢迎的队伍。
随着车辆在盘山公路不断上行,成片挺拔的毛竹和松柏林映入眼帘,煞是整齐而好看,欣赏了一段之后,刻意再找芦苇时,却发现居然已经很罕见了,见到的非但没有开花,而且叶子也是绿一半枯一半的,散落的生长在路边到树林之间的开阔坡地或是在斜度更大的陡坡上,枝叶倒越是细狭起来,树林中间的开阔地上也偶尔发现有,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和芦苇依赖阳光、低海拔、泽水而生的习性有关,应能断定芦苇是不适宜在山上生长的植物种类。
还真是觉得季风多事携种,闲来捉弄芦苇如斯。接下来的参观日程很满,把中国工农红军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的生活、生产、斗争的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的历程逐一参观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井冈山地处偏远、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实在是过于艰苦,不适合居住生活,这点从有据可查的牺牲的烈士达15700余人就可窥见一斑,是什么力量让当年的战士义无反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投入战斗,而且敢于牺牲的呢?
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因此,它才更加迫切的依赖和向往阳光给它生长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它给人留下的往往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新疆戈壁滩深处它是沙漠“四君子”之一,大江南北,更是广泛分布,随处可见。我想,井冈山芦苇能顽强生长,体现出的是一种不怕活着的坚韧,一种敢闯不怕成长的豪迈,一种向着光明,不断奋斗的理想。正如当年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星星之火,终于燎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所体现出的精神一样,建国后井冈山走出了51位国家领导人和将军就是井冈山精神的杰出代表。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生命孱弱如芦苇,但人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我们法官更要牢记自己的正义事业,在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时,要有一份公正、发展、和谐的信心;在面对宪法多次修改却不在个案中直接适用,民商法稳步发展时涉及了宪法内容,主动溶于政治领域,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推行缓慢之际,法律成为社会越来越依赖的一种管理手段,并没有成为约束权力的一种力量,人民群众由此也必然产生适用宪法的对抗式需求以及由于法律冲突引起的诉讼抵触情绪时,更要有一颗舍我其谁,迎难而上,殚精竭虑解决问题的决心。在平常日子里,还要学会不断汲取营养,努力和谐自然、社会、他人、自己身心,终会激发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必将为会使法院拥有越来越高的司法权威,必将使我们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注: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芦苇常会和寒芒(芒草)搞混,区别是芦苇的茎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处可见,芦苇是择水而生。井冈山上既有芦苇也有寒芒,在此用芦苇一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