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文明创建 -> 文化生活

从《声声慢》说李清照再婚的情感劫难

  发布时间:2008-06-24 10:36:39


    李清照的《声声慢》为大家所熟知。这是一首她写于晚年的代表作。我们不妨再品味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李清照先生这首词,个中滋味,是语言难以描述的。那么,君可知,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却与她的再婚遭遇、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李清照先生出身名门,书香门第,嫁人赵明诚。豆蔻年华李清照清纯绝俗、风华正茂,静静地伫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官宦之子赵明诚意气风发、博学多才,娶李清照为妻,可谓珠联璧合。然而命运之神成就这方面,就会在另一方面让一个人历经磨难。正当二人新婚燕儿之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却因政见不同遭到重臣权贵全力排斥,罢职远徙。李清照承受了这种铺天盖地的打击。然而让她和她的新婚不能承受的是处理父亲案件的又恰恰是自己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一个你死我活的尴尬格局压在两个家族头上,也压在这对新婚夫妇头上。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曾大胆地写诗给公公赵挺之,要他以“人间父子情”为念,顾及儿子、儿媳和亲家的面颜,不要做炙手可热、让人心寒的事情。

    应该说,一个新过门的儿媳妇以如此强硬的口气上书公公,实属罕见。但是其父也不免于罪。后来赵挺之去世,三天后他的家族也在权贵斗争中败北,家产被查封,亲属遭拷问,儿子赵明诚被罢官。李清照跟随落魄的丈夫返回故里青州居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远离尔虞我诈的朝廷漩涡,在青州购书、猜句、罚茶,过着风雅宁静的闲适生活。他们此时此刻仿佛已经参破红尘,永远不为是非所困了。

    然后,天有不测风云。赵明诚不幸身患重病,期间,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观看。没想到,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直到临死前还将一把珍贵的玉壶托人献给了金国。当时,宋金恶战,这谣言的严重后果对于最注重气节的中国文人是不言而喻的。李清照按耐不住,想刷洗自己丈夫的清白。可是,她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带上夫妻多年收藏的全部古董玉器,跟随被金兵追得走头无路的宋高宗赵构一起逃难,希望有机会把这些古董玉器都献给朝廷。她的思维方式是:谣传不是说我丈夫赵明诚将一件玉壶献给金国了吗?那好,现在金国越追越猛,我却愿意在这个时候把全家的古董玉器献给更加萎弱的朝廷,这难道是一切稍有势利之心的人能做得出来的吗?我丈夫和我不可能投降金国。但是,她高估了丧魂落魄中的朝廷,他们只顾逃命,哪里会注意在跟随者中有一个疲惫的女子,居然想以家庭所有收藏来为丈夫洗清名声呢?后来,这荒唐的行为在一位远方亲戚的规劝和疏导下,被放弃。然而李清照所带收藏已经大部分在颠沛流离中损失掉了。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50,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很累的李清照,已经受不住在寒秋的暮色中回忆那早已远逝的亲情抱肩而泣的凄楚,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在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一个叫张汝舟的军队财务人员的热烈求婚,又有了一个家。她当然知道,在儒家伦理的重压下,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层女子,与亡夫感情弥深弥笃,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开再嫁,这会受到多少人的指责。但是,勇敢女子李清照就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

    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原来是一个不良之徒。求婚,只是贪心李清照的古董家财。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程度之烈,李清照如果稍微有一点容忍的余地,她也不会家丑外扬,而在结婚后三个月向官府提起离婚诉讼,请求解除婚姻关系。李清照当然知道,按照宋朝律令,即使丈夫有罪,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但是她宁肯被官府关押,宁肯在大堂上与张汝周对质而丢尽颜面,也不愿意再与张汝周生活。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她也被关进大牢。虽然在亲戚的营救下,她入狱9天后被获释,但是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她步入了晚年,晚年时写下了这首让人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责任编辑:孙胜利    


关闭窗口

地址:许昌市前进路中段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29115  
您是第 5958157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