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杨水才的一句名言,曾被国人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大家忘我工作的座右铭。
屈指算来,英年早逝的杨水才已经故去42周年。从小就学习过杨水才事迹的笔者,在全县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热潮中,我再次走访杨水才同志的家乡——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参观了“杨水才纪念馆”,拜谒了翠柏掩映的杨水才墓。所到之处,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杨水才尽管已去世40多年了,水道杨人却把“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村支部带领父老乡亲,用“小车,货车,轿车”的历程变迁事实,书写出一幅幅车轮滚滚永向前的壮丽画卷。
独轮车
在纪念馆展厅显著展位,当年杨水才治岗挖塘用的独轮推车把我的思绪带入60年代杨水才“挖塘引水工程”劳动场景。
1964年的大年初一,由杨水才亲自设计的“挖塘引水工程”拉开了战幕。有病在身的杨水才不但亲自挥镐破土,休息时还用“顺口溜”为乡亲们鼓劲:“愚公门前两座山,带领儿孙把山搬;立下愚公移山志,挖塘治岗破难关。”由于常年累月的劳累,又没有特效药品及时治疗,杨水才的肺病时常发作。一次,他正推着独轮车往坑塘外运土时,突然口吐鲜血,连人带车倒在了半坡上。大家连忙赶上前去扶起他,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把脸上的泥血一擦,脱口说出了一句轻松俏皮的话来:“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咱就要干革命。” 杨水才带病挖塘的行动和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乡亲们。经过大家合力奋战,一口5亩大、10米深、突破岩石层引来地下水的大塘挖成了。水道杨村的1000多亩岗地由此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当年便提高了一倍。乡亲们把这口大塘深情地称作“幸福塘”。
如今“幸福塘”已完成历史使命,被机灌,喷灌所替代,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精神,象一座丰碑竖在人民心中。
货运车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诗曰:“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水才无疑属于后一种人。当年与杨水才同志同任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岳建智,接过杨水才的“小车”继续推,他带领村民治穷治贫,一干就是26年。
水道杨村多是岗地,不利于耕种和农业灌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岳建智继承杨水才未尽事业,提出“天上的水蓄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继续开展“治岗大战”,用小车推,用洋镐凿,用肩膀扛。最终,全村2000多亩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随后,他又带领大家打机井、架电线,彻底改变了水道杨村靠天吃饭的历史。老百姓的生活慢慢好起来,村里的粮食产量在县里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之初,岳建智和村“两委”成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让老百姓早日富起来,岳建智决定把各个生产队的小拖拉机承包给个人。他又发动村里部分党员、群众,每人出资500元,花近万元购回一辆‘解放’牌卡车。这也是村里第一辆货运卡车。
90年代,村支部利用本村岗地土厚的资源,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村里成立了5家建材场,村民靠烧砖很快富裕起来了。建材场带动了村运输业的大发展,十来间,村里发展小拖120辆、卡车40多辆,水道杨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昔日贫穷落后的水道杨一去不复返!
小轿车
进入新世纪,50岁的杨德民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接过了村支书的重任,而且传承了杨水才精神。
村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是对村支部的“为民、务实、开拓、奋进”的概括:“书记主任带头干,先修村路,又把路灯安;村里有凉亭,村外有牌坊;学校有楼房,老年活动中心打麻将;腰鼓队、秧歌队、活动室、卫生站、文化大院、幼儿园,各项活动都方便,各项服务都齐全。的确就是这样,杨德民上任后,首先建起了村文化大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专门成立的腰鼓队、秧歌队,让村民在农闲时间自娱自乐; 老年活动中心,各类健身器材,偏僻的农村人也可享受城里人的娱乐生活。再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005年村里对几十年无人问津的几公里长的荒沟进行了绿化,栽上1万多棵风景杨树,发展蔬菜种植专业户5户,小杂果种植5户,向旅游观光农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6年村里多方融资20多万元,盖起了一座面积达7800平方米的教学楼窗明几净,购置了教学仪器,配备了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学校内有大花坛,四周有透绿墙,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杨德民没让村民掏一分钱,带头带领村民修建和加宽了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安装了100多盏新式路灯,走进水道杨,宽敞平坦的水泥街道,整齐别致的路灯花坛,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几年,村支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来的建材厂进行整合改造,建起了一座年产6000万块新型砖材企业,实现了绿色环保;一批非公有制企业茁壮成长,饲料厂、织布厂、机械修配厂、铸钢厂、养殖厂、食用菌基地成为又一支柱产业,小康社会建设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富裕起来的水道杨人,住进了“梦想”的“小洋楼”,全村有50多辆家庭小轿车成为他们洽谈生意、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一位村民说,“村子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好,主要是有一任接一任的好干部带头,有杨水才精神的鼓舞和弘扬,这是我们村的巨大财富和精神动力”。
是啊,从当年杨水才推着独轮车造良田,到水道杨人开着货车跑运输,再到如今开着小轿车奔小康,不就是一幅幅继承英雄遗志,艰苦创业,车轮滚滚永向前的壮丽画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