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抢座的少了,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多了;出租车乱停靠的少了,自觉在指定位置停靠的多了;外地人问路时,冷漠应付的少了,热心指路的多了……这一切,虽说是细微变化,却折射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的提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人的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市民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才会得以提升。
文明从来不是空泛抽象的概念,它根植于社会,体现于行动:一句“你好”,能给对方带来好心情;一声“谢谢”,能让对方感到善意;一句“对不起”,能让剑拔弩张的矛盾消弭于无形。看见一些不文明行为,我们能主动站出来,敢于提醒,善于指正。如此,文明氛围才能日渐浓厚,城市文明才会积淀下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不只是一场“战斗”,更不是一种应付验收与考核的临时行为。创建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创”,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使广大群众可以轻松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近段时间,在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中,仔细观察一下,发现许多市民的行为举止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可喜的变化:一位市民刚将饮料瓶随意丢在路边,又马上俯身拾起,找到垃圾筒扔进去;一位市民正要横穿马路,又立即退了回来,从斑马线上走过去;一位市民上公交车后,抢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发现身边还站着一位老人,旋即又起身让座……文明,正逐渐内化为市民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让许昌跨入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行列,是每个许昌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然而,对于城市文明的深刻内涵,我们应有更深的理解。文明不是昙花,它是一种持久的魅力;文明不是强迫,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美好的习惯。我为文明城市加一分,其根本意义,不是让市民简单地为文明城市创建而文明,而是通过文明创建这一途径,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使文明成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自然流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这样,许昌才能持续吹拂着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真正获益的是市民。让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行动更切实一些,真正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