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许多夫妻在生活中因琐事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但因联系的纽带——孩子,双方会选择彼此忍让。一旦一方失去耐心,可能会导致夫妻分道扬镳,而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往往是他们争议的焦点。夺子大战经常是两败俱伤,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造成伤害。魏都区人民法院8月14日调解成功的一起案例,或许能给许多父母一些启示。
小玉和小刚相识半年后登记结婚,一年后生下可爱的女儿萱萱,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一直交由奶奶抚养。谁知婚姻生活不到一年,双方就因琐事不断争吵升级,最终因感情破裂而协议离婚。按照协议,萱萱由小玉抚养,小刚一次性支付小玉两万元钱和女儿第一个月的抚养费3000元。小刚履行了协议,但小玉却并没按照约定带走萱萱,小刚只好雇请保姆与母亲一同照顾年幼的女儿。
小玉作为母亲,对孩子不管不顾的行为让小刚非常气愤,小刚遂与小玉协商,要求其把女儿的抚养权变更到自己名下,但小玉一直推托不予答复。2015年6月的一天,小玉突然以女儿萱萱的名义起诉小刚至魏都区人民法院,要求他支付自己三年的抚养费。小刚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小玉没有能力抚养女儿,若继续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
2015年7月,小刚向法院提起诉讼,诉求萱萱随自己生活,不要求小玉承担抚养费。
魏都区法院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刘红玲接收案件后,对案情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决定把两案合并一案共同处理。她认为小刚和小玉作为父母并非铁石心肠,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便把双方请到法院进行调解,希望他们以女儿的健康成长为重,不要因为一时赌气害了孩子。调解现场双方一开始剑拔弩张,刘红玲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父母应该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的抚养、教育条件,并通过引入自己日常接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告诫他们家庭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法官大量的释法明理后,小刚和小玉都认识到各自的问题,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自2015年8月14日起,萱萱由小刚抚养并随其生活,小玉放弃抚养权,不承担抚养费。因在案件诉讼期间,小玉已将女儿的名字更改为自己的姓氏,现同意小刚将女儿恢复原名;小玉有权每月探望女儿两次,但探望前应提前两到三天通知小刚,小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配合。
法官说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原生家庭和谐与否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生观、爱情观、婚姻观。父母不要以孩子年幼无知为理由,在他们面前把吵架当成家常便饭,更不要用为孩子好的名义扼杀了他们选择的权利。退一步海阔天空,即便在分手的时候,请多一份冷静和理解,别忘了身边这个人曾陪你度过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岁月。为了孩子,请尊重彼此!(文中人物均为化名)